微信公众号

关注官方微信

小心“保价”形同虚设!“双11”促销四大陷阱曝光

来源: 中国消费者报·中国消费网 记者 朱海日期:2024-11-06 14:38:07

2024年消费维权年主题:激发消费活力 !

近日,各大电商平台已开启“双11”第二波“狂欢”。江西、湖南、湖北三省消费者组织结合当前电商平台出现的4类典型不良现象,联合发布消费提示,提醒消费者理性下单。

▶▶▶   现象一:预售实付高于直接消费,保价服务形同虚设

有消费者反映,在某电商平台“双11”第一波预售活动时就支付了定金,本以为参与预售活动,优惠力度会更大,可没想到支付尾款后发现,预售最终实际支付价格竟比直接购买更贵。当消费者对此现象发出质疑要求保价时,却被某些商家以下架链接或“叠加了优惠券、满减红包”等理由拒绝,导致保价服务形同虚设。

▲  提示:理性看待预售,厘清活动规则

赣湘鄂3省消费者组织建议,消费者在预售支付定金前,应咨询商家客服,了解清楚预售优惠力度和活动规则,例如满减红包使用范围、预售免定金、直播间下单送赠品等,及时保存预售界面截图。一旦出现预售实付价格高于后期直接支付价格的现象,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,要求退货退款或申请保价服务。

▶▶▶   现象二:活动前夕暗涨价格,优惠力度微乎其微

近年来,不少消费者吐槽“双11”活动看似折扣力度很大,但通过各类满减和优惠券,最后只以原价或者微弱的优惠力度购入商品,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,消费体验感大幅下降。这种先涨后降的方法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商家参与大促的方式,导致打折优惠形同虚设,甚至出现涉嫌价格欺诈情况,例如实际成交价格高于促销前近期最低成交价格等。

▲  提示:留意商品评价,对比前后价格差异

赣湘鄂3省消费者组织建议,消费者在下单前,应关注其他已购消费者对商品及卖家的评价,留意日常价格,对比活动前后价格差异,货比三家,做到心中有数,以规避消费陷阱和消费风险,发现价格欺诈等情况要及时举报。

▶▶▶   现象三:直播间乱象套路多,产品质量良莠不齐

直播带货以更直观、更接地气的推介方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,但近年来,直播间里乱象频出,夸大宣传、虚假破价、过度表演、卖惨营销等现象比比皆是,部分头部主播因售卖不合格产品接连“翻车”,令消费者防不胜防。

▲  提示:直播下单需冷静,验货务必仔细诚信

赣湘鄂3省消费者组织建议,消费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主播带节奏,不要轻信夸大商品功效的宣传话术,警惕“历史最低”“全网最低”等绝对化用词,最好是多平台比价后再做决定。

另外,“双11”期间,快递包裹较多,消费者收到货物后要仔细查验商品质量和数量,贵重商品最好要录制开箱视频,注意是否存在漏发、错发、包装破损以及产品瑕疵等问题。如果发现有上述情况,及时与卖家沟通,协商解决。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消费者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,合理合规进行网购退换货,恶意退货、骗取补偿或敲诈勒索的行为,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
▶▶▶   现象四:自动默认“先用后付”,免密支付增加误购风险

近两年,许多电商平台先后推出“先用后付”“0元下单”等更便捷的支付方式。这种看似“零痛感”的下单模式,经常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“免费”的错觉,诱导消费者盲目消费,加剧了消费者的误购风险。不少消费者反映,无意间开通了“先用后付”功能,经常浏览着商品价格界面,就手滑下单了,或者“0元下单”后忘记付款了,导致信用下降;还有消费者反映,想要关闭该项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通常关闭入口较隐蔽、操作较复杂。

提示:谨慎开通“先用后付”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

赣湘鄂3省消费者组织提醒,消费者应仔细检查在各购物平台的默认支付方式,如果是在无意间开通的“先用后付”“0元下单”“免密支付”等支付方式,建议结合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消费习惯,再决定是否继续开通该项功能。同时,确认开通的消费者,要警惕盲目消费和信用风险,确认收货后应及时付款,做到明明白白消费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有消费问题找消委会!最后再次回顾在消费纠纷中,最快最便捷的举报方法:

1、拨打12345/12315电话进行举报

2、宝安区所有社区工作站均设置有消费者权益服务站,您可就近前往消费纠纷地社区工作站的消费者权益服务站。

3、搜索小程序【315消费通】投诉

4、点击宝安区消委会微信号底部菜单-投诉援助-我要投诉

5、百度搜索【宝安区消委会】官网-投诉指引-我要投诉,进行投诉

宝安区消费者委员会

工作地址:

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新安三路28号海关大厦21层(从2号厅观光电梯上)

工作时间:

上午 9:00—12:00

下午 14:00—18:00

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休息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文章来源:中国消费者报·中国消费网 记者 朱海

转载说明: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
附件下载